Events

Public Lecture given by Prof. Tang Zhongmao

Share
Print
Date:

16 Mar 2018

Time:

7:00-9:30pm

Venue:

香港中文大學利黃瑤璧樓G/F LT2

Speaker(s):

唐忠毛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Biography of Speaker:

唐忠毛,哲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後,現任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編審,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佛教學、信仰民俗學、宗教社會學研究。學術兼職有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上海市宗教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上海市趙朴初研究會副會長。先後出版專著5本,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代表著作有《佛教本覺思想論爭的現代性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中國佛教近代轉型的社會之維》(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經卷遺存:長江流域民俗文化與藝術遺存》(湖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等。

Enquiries:

查詢: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網頁:http://www.cuhk.edu.hk/arts/cshb/
電郵:cshb@cuhk.edu.hk
電話:(852) 3943 5938

Synopsis of Lecture:

佛教中國化包含了思想觀念層面、制度層面及信仰實踐層面的中國化轉變。長期以來,中國佛教學術界對「佛教中國化」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佛教義理、思想觀念及佛教叢林制度層面的中國化轉變,但對於佛教在最廣大的中國底層民眾間的生活化、民俗化、倫理化的發展,則沒有很好地進入到「佛教中國化」的研究視野中。事實上,民間文化以及民間的政治倫理秩序對待佛教的理解與取捨態度迥異於佛教知識份子所理解與信仰的方式。對於民間來說,薄於義理而重視佛教的生活化是其特點,佛教在民間已經進入到百姓婚喪嫁娶、節慶娛樂的日常生活之中,其表達形式是基於因果、靈驗為核心的敘事,輔以佛教造像、抄經、刻經、世俗故事、俗講、說唱、平話、戲曲、變文、寶卷、符咒等形式,具有儀式化、生活化、倫理化、功利化等特徵。本講座以江南地區的「寺-鎮」互動關係的生活史為例,來具體論析中國佛教在民間的生活世界及其民俗化向度與特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佛教信仰生態關係」的角度探討中國佛教的不同信仰層次、信仰階層以及信仰類型的差異性與生態一體性,並從人間佛教的發展視野來討論其應具的對待佛教民間民俗化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