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7年6月20日

中大物理學家及統計學家聯手揭示磁場與恆星誕生率之奧妙關係

2017年6月20日
分享
列印

緻密暗星雲因遮蔽了背景星光故呈深黑色。彩色的光暈源於恆星的幅射,卻只存在於右邊的星雲,原因一直是個謎。中大物理系及統計學系的研究團隊最近發現了兩個星雲最大的不同:磁場。圖中的紅/黃色線段是磁場方向。左邊的星雲與磁場垂直而右邊的則接近平行。太陽系方圓一千光年內的星雲均傾向於和磁場垂直或平行。(圖片來源: Stéphane Guisard)

磁場(圖中以曲線顯示其方向)分布於整個銀河系。顔色代表氣體密度;深褐色代表高密度,自水平中線漸次向南北遞減 (圖片來源: 歐洲太空總署)。

研究團隊 (從左到右):中大統計學系副教授樊曉丹教授、中大物理系助理教授李華白教授、統計學系博士生蔣杭進、物理系博士生顧琦烙及張雅芃。

磁場線好比橡皮筋。假設磁場線的密度固定,當圓柱體和橡皮筋垂直排列時會接觸到最多的磁場線,亦即遇到最大的張力;相反,平行於磁場線的圓柱體內則有最少的磁場,代表愈少的張力去反抗重力塌縮,故能形成愈多的恆星。

李華白教授的研究獲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刊登為八月號的封面故事。 (圖片來源: ESO/Stéphane Guisard及Nature Astronomy)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物理系李華白教授和統計學系樊曉丹教授攜手合作,領導其博士生發現影響恆星誕生率的重要線索。該研究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刊登為八月號的封面故事。 

分布於銀河上的緻密星雲氣體,是恆星誕生的「搖籃」。當星雲氣體達到一定密度,便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不斷塌縮,將氫融合成氦,形成恆星。然而,相同大小及年齡的星雲氣體所產生的恆星數量可以相差甚遠,這個現象一直是天文學家的未解之謎。 

究竟是甚麼影響著恆星的形成率?這是發展現代恆星形成模型的關鍵問題。主流理論認為湍流(turbulence)是主要因素,但恆星數量大不相同的星雲,並沒有出現明顯不同的湍流力量。李華白教授的研究團隊顛覆傳統,嘗試以銀河中無處不在的magnetic fields作為研究方向,來破解恆星形成率之謎。中大物理系博士一年級生顧琦烙在研究中負責分析磁場的方向,他説:「甫進入研究院,便能參與這個創新的研究項目,我實在感到興奮。」 

研究團隊發現,星雲的延伸方向主要與磁場垂直或平行;而更意外的是,他們發現與磁場平行的星雲普遍擁有更高的恆星形成率。這一重要發現將有助天文學家了解磁場在恆星形成中的作用,進一步完善現代恆星形成模型。

精密統計分析助揭開星雲之謎 

鑑於此出乎意料的發現,研究團隊必須加倍謹慎地驗證此結果的顯著性。因此,團隊加入了中大統計學系曉丹教授和其博士生蔣杭進,作專業的統計分析。 

樊教授回憶道:「我十分欣賞李教授在處理科學問題上嚴謹審慎的態度。很多人在使用統計方法前,往往都忽略了覆核相關的前設是否正確。事實上,我們在選擇或設計一個統計方法前,應全面地考慮樣本量、抽樣設計和測量誤差等因素,同時還要如實地報告推斷結果的不確定性。」 

蔣杭進在樊教授的指導下完成所有的統計分析,他說: 「能將學到的統計知識應用於如此重要的科學問題上,我感到很興奮,也證明統計法則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 

拉近學生與國際級研究的距離 

經過精密的統計分析,研究團隊證實了磁場是影響恆星形成率的主要因素。李教授嘗試用顯淺的方法解釋為何與磁場平行的星雲較易形成恆星:「我們可以把磁場想像成多束平行並拉緊的橡皮筋,愈強的磁場代表愈多的橡皮筋,橡皮筋拉緊的方向代表磁場的方向,垂直於磁場方向的運動會被其張力抵抗。我們再把星雲想像成一個橡皮筋能穿越的圓柱體。假設橡皮筋的密度固定,當圓柱體和橡皮筋垂直排列時會接觸到最多的橡皮筋,亦即遇到最大的張力;相反,平行於磁場的圓柱體內則有最少的橡皮筋,代表愈少的張力去反抗重力塌縮,故能形成愈多的恆星。」 

為了提高學生對研究的興趣,李教授會把他研究中的物理難題簡化成本科生也有能力拆解的功課。除了是次硏究外,李教授在2015年於《自然》發表有關巨型恆星的研究之前,亦曾將當中部分的理念化為本科生的天文功課。李教授說:「作為一個研究型大學的老師,我希望能將課程內容與進行中的研究連結起來,拉近學生與研究的距離,燃起他們參與研究的興趣。畢竟,追求未知的熱情才是研究工作的關鍵,若老師只提供已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未必可幫助他們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從事研究。」 

新一代磁場探測儀即將登場以觀測更遠的星雲 

研究團隊會繼續進行數值模擬,以進一步計算恆星形成率。此外,他們還有另一個大計──建構一個能探測星雲磁場的新儀器。團隊成員之一、物理系博士生張雅芃說:「雖然這次研究很成功,但我們只研究了距離地球僅1,000光年的星雲。」張雅芃現正領導建構新的星雲磁場探測儀,預計於2019年裝置於智利Atacama沙漠的日本製遠紅外線望遠鏡上。屆時,研究團隊將能以更高的解像度觀測更遠的星雲,進一步探索磁場與恆星形成的關係。

論文全文刊載於以下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17-0158



緻密暗星雲因遮蔽了背景星光故呈深黑色。彩色的光暈源於恆星的幅射,卻只存在於右邊的星雲,原因一直是個謎。中大物理系及統計學系的研究團隊最近發現了兩個星雲最大的不同:磁場。圖中的紅/黃色線段是磁場方向。左邊的星雲與磁場垂直而右邊的則接近平行。太陽系方圓一千光年內的星雲均傾向於和磁場垂直或平行。(圖片來源: Stéphane Guisard)

緻密暗星雲因遮蔽了背景星光故呈深黑色。彩色的光暈源於恆星的幅射,卻只存在於右邊的星雲,原因一直是個謎。中大物理系及統計學系的研究團隊最近發現了兩個星雲最大的不同:磁場。圖中的紅/黃色線段是磁場方向。左邊的星雲與磁場垂直而右邊的則接近平行。太陽系方圓一千光年內的星雲均傾向於和磁場垂直或平行。(圖片來源: Stéphane Guisard)

 

磁場(圖中以曲線顯示其方向)分布於整個銀河系。顔色代表氣體密度;深褐色代表高密度,自水平中線漸次向南北遞減 (圖片來源: 歐洲太空總署)。

磁場(圖中以曲線顯示其方向)分布於整個銀河系。顔色代表氣體密度;深褐色代表高密度,自水平中線漸次向南北遞減 (圖片來源: 歐洲太空總署)。

 

研究團隊 (從左到右):中大統計學系副教授樊曉丹教授、中大物理系助理教授李華白教授、統計學系博士生蔣杭進、物理系博士生顧琦烙及張雅芃。

研究團隊 (從左到右):中大統計學系副教授樊曉丹教授、中大物理系助理教授李華白教授、統計學系博士生蔣杭進、物理系博士生顧琦烙及張雅芃。

 

磁場線好比橡皮筋。假設磁場線的密度固定,當圓柱體和橡皮筋垂直排列時會接觸到最多的磁場線,亦即遇到最大的張力;相反,平行於磁場線的圓柱體內則有最少的磁場,代表愈少的張力去反抗重力塌縮,故能形成愈多的恆星。

磁場線好比橡皮筋。假設磁場線的密度固定,當圓柱體和橡皮筋垂直排列時會接觸到最多的磁場線,亦即遇到最大的張力;相反,平行於磁場線的圓柱體內則有最少的磁場,代表愈少的張力去反抗重力塌縮,故能形成愈多的恆星。

 

李華白教授的研究獲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刊登為八月號的封面故事。
(圖片來源: ESO/Stéphane Guisard及Nature Astronomy)

李華白教授的研究獲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刊登為八月號的封面故事。 (圖片來源: ESO/Stéphane Guisard及Nature Astronomy)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