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博群社区研究计划学生团队
「石篱中转房屋清拆安置方案及中转房屋政策研究」发布会
市区最后一个中转屋——石篱中转屋将于明年前清拆,香港中文大学博群社区研究计划学生团队(研究团队)今日发布研究结果,关注石篱中转屋居民去向和未来中转屋发展。受影响的中转屋居民表示,理解为公众利益清拆石篱中转屋,以改建成公屋,但认为不应以此为由,减低他们原有的生活质素,并且认为政府应参考其他清拆安置政策,对居民作原区公屋安置安排。同时,研究团队指石篱中转屋清拆后,香港将不再有市区中转屋单位可用作收留因紧急事故而无家可归的人士,建议政府(一)善用各区闲置公屋单位及土地,在各区设置中转屋;(二)改善入住流程,减少对面临紧急事故基层人士入住中转屋的障碍;及(三)将具申请公屋资格的家暴受害者列为服务对象。
居民同意为增建公屋而清拆 但望合理安置
现时香港有两所中转屋:位于葵涌的石篱中转屋和屯门的宝田中转屋,乃让因天灾、人祸或政府执法行动而无家可归,同时又符合公屋申请资格的人士在轮候公屋期间入住的公营过渡性房屋。政府计划明年底前清拆超过50 年楼龄的石篱中转屋,在原址兴建公屋,约 330 户中转屋住户须迁出,部分居民将被远迁入宝田中转屋。
受清拆影响的刘女士说:「香港基层住屋问题严重,我们不介意政府重建石篱中转屋,兴建公屋让更多人入住;但我们现时是为公众利益而牺牲,政府应该至少要确保我们的生活质素不会因此而降低,应安置我们入住同区的公屋。」另一街坊吕先生补充,「入住宝田中转屋会增加基层市民的交通时间和交通费,很多街坊可能要陷入忽然转工的困扰中,严重影响我们原本的生活。另有些居民需要家人照顾,例如我的邻居曾中风,其女儿经常来照顾他;若他搬入屯门,女儿不可能如前经常看他了。」
研究团队指出,在为公众利益强制清拆的前提下,不应再视石篱中转屋居民为普通的公屋轮候人士。同是因公众利益而需被强制迁离原有居所,受市区重建影响的租户或未来的市区寮屋清拆户,只要本身符合资格,都有机会获公屋安置,唯独石篱中转屋居民不获同等待遇。加上保存社区网络的原则,团队要求政府安排为数不多的石篱中转屋居民入住原区公屋。
促在各区闲置公屋及土地建设中转屋
研究团队表示,香港需要有市区和扩展市区中转屋,协助有迫切住屋需要的市民,在原来的地区暂住。为增加各区的中转屋供应,建议在不适合兴建公屋的闲置土地兴建组合屋,及把因没有人拣选而长期空置的旧公屋单位改为中转屋用途。
根据2021 葵青区议会房屋事务委员会文件显示,葵青区内(30 年楼龄以上)的旧屋邨之空置单位一共有 164个,其中空置1-2 年单位有25 个,空置逾2 年者有24 个。研究团队亦就此向房署查询其他各区同类单位数量,惜截稿前尚未获回覆。不过,以葵青区的数据推算,各区应存在一定数量的旧屋邨空置单位,可供未来中转房屋用途。
入住流程苛刻 变相制造「需求率低」
现时,政府以中转屋入住率不高为由,不再兴建中转屋。研究团队成员表示,「怀疑中转屋入住率降低的主因不是需求减少,而是中转屋位置、质素、入住标准和流程的设计出现问题,排除了相当部分有紧急住房需要的人士。」
现时受政府执法影响而须入住中转屋者,主要为已具申请公屋资格的僭建物住户及工厂大厦劏房户,其居所若被政府指令清拆,则必须忍受业主各种迫迁手段至最后执达主任上门执法开出「无家可归证明」,然后须入住环境恶劣之临时收容所忍受三个月,始能自证「无家可归」。研究团队建议简化入住流程,取缔临时收容所,在政府发出清拆令时同步作出人口冻结,登记住户身份,代替「无家可归」证明让合资格住户入住中转屋。
新增入住对象:具公屋资格的家暴受害者
研究团队亦发现,家暴受害者有迫切住屋需要,惟只能住几个月庇护中心,且极难成功申请的体恤安置政策未能有效保障基层家暴受害者的安全:「家暴受害者很可能因无能力搬走,而被迫继续受到家庭暴力。」
研究团队建议新增具公屋资格的家暴受害者为中转屋入住对象,条件为由临床心理学家评估及推荐/有医生或法医发出的医疗报告,证明受害者曾受肢体暴力或由家暴个案社工协助转介中转屋申请。据受访社工表示,这些人士在现行政策下较难以体恤安置入住公屋或中转屋,因此,希望该些人士只须在三年内补交离婚证明,便可继续在中转屋居住以轮候公屋。
关于香港中文大学博群社区研究计划学生团队
「博群社区研究计划」由香港中文大学博群全人发展中心举办,是该中心其中一个核心项目;计划让不同学科的学生以团队合作形式,在专责导师指导下深入社区研究各项公共议题。学生研究团队会进行资料搜集、撰写及分析研究报告,并就有关议题提出建议及解决方案,爲社会制订改革蓝图。
香港中文大学博群社区研究计划学生团队
「石篱中转房屋清拆安置方案及中转房屋政策研究」发布会
市区最后一个中转屋——石篱中转屋将于明年前清拆,香港中文大学博群社区研究计划学生团队(研究团队)今日发布研究结果,关注石篱中转屋居民去向和未来中转屋发展。受影响的中转屋居民表示,理解为公众利益清拆石篱中转屋,以改建成公屋,但认为不应以此为由,减低他们原有的生活质素,并且认为政府应参考其他清拆安置政策,对居民作原区公屋安置安排。同时,研究团队指石篱中转屋清拆后,香港将不再有市区中转屋单位可用作收留因紧急事故而无家可归的人士,建议政府(一)善用各区闲置公屋单位及土地,在各区设置中转屋;(二)改善入住流程,减少对面临紧急事故基层人士入住中转屋的障碍;及(三)将具申请公屋资格的家暴受害者列为服务对象。
居民同意为增建公屋而清拆 但望合理安置
现时香港有两所中转屋:位于葵涌的石篱中转屋和屯门的宝田中转屋,乃让因天灾、人祸或政府执法行动而无家可归,同时又符合公屋申请资格的人士在轮候公屋期间入住的公营过渡性房屋。政府计划明年底前清拆超过50 年楼龄的石篱中转屋,在原址兴建公屋,约 330 户中转屋住户须迁出,部分居民将被远迁入宝田中转屋。
受清拆影响的刘女士说:「香港基层住屋问题严重,我们不介意政府重建石篱中转屋,兴建公屋让更多人入住;但我们现时是为公众利益而牺牲,政府应该至少要确保我们的生活质素不会因此而降低,应安置我们入住同区的公屋。」另一街坊吕先生补充,「入住宝田中转屋会增加基层市民的交通时间和交通费,很多街坊可能要陷入忽然转工的困扰中,严重影响我们原本的生活。另有些居民需要家人照顾,例如我的邻居曾中风,其女儿经常来照顾他;若他搬入屯门,女儿不可能如前经常看他了。」
研究团队指出,在为公众利益强制清拆的前提下,不应再视石篱中转屋居民为普通的公屋轮候人士。同是因公众利益而需被强制迁离原有居所,受市区重建影响的租户或未来的市区寮屋清拆户,只要本身符合资格,都有机会获公屋安置,唯独石篱中转屋居民不获同等待遇。加上保存社区网络的原则,团队要求政府安排为数不多的石篱中转屋居民入住原区公屋。
促在各区闲置公屋及土地建设中转屋
研究团队表示,香港需要有市区和扩展市区中转屋,协助有迫切住屋需要的市民,在原来的地区暂住。为增加各区的中转屋供应,建议在不适合兴建公屋的闲置土地兴建组合屋,及把因没有人拣选而长期空置的旧公屋单位改为中转屋用途。
根据2021 葵青区议会房屋事务委员会文件显示,葵青区内(30 年楼龄以上)的旧屋邨之空置单位一共有 164个,其中空置1-2 年单位有25 个,空置逾2 年者有24 个。研究团队亦就此向房署查询其他各区同类单位数量,惜截稿前尚未获回覆。不过,以葵青区的数据推算,各区应存在一定数量的旧屋邨空置单位,可供未来中转房屋用途。
入住流程苛刻 变相制造「需求率低」
现时,政府以中转屋入住率不高为由,不再兴建中转屋。研究团队成员表示,「怀疑中转屋入住率降低的主因不是需求减少,而是中转屋位置、质素、入住标准和流程的设计出现问题,排除了相当部分有紧急住房需要的人士。」
现时受政府执法影响而须入住中转屋者,主要为已具申请公屋资格的僭建物住户及工厂大厦劏房户,其居所若被政府指令清拆,则必须忍受业主各种迫迁手段至最后执达主任上门执法开出「无家可归证明」,然后须入住环境恶劣之临时收容所忍受三个月,始能自证「无家可归」。研究团队建议简化入住流程,取缔临时收容所,在政府发出清拆令时同步作出人口冻结,登记住户身份,代替「无家可归」证明让合资格住户入住中转屋。
新增入住对象:具公屋资格的家暴受害者
研究团队亦发现,家暴受害者有迫切住屋需要,惟只能住几个月庇护中心,且极难成功申请的体恤安置政策未能有效保障基层家暴受害者的安全:「家暴受害者很可能因无能力搬走,而被迫继续受到家庭暴力。」
研究团队建议新增具公屋资格的家暴受害者为中转屋入住对象,条件为由临床心理学家评估及推荐/有医生或法医发出的医疗报告,证明受害者曾受肢体暴力或由家暴个案社工协助转介中转屋申请。据受访社工表示,这些人士在现行政策下较难以体恤安置入住公屋或中转屋,因此,希望该些人士只须在三年内补交离婚证明,便可继续在中转屋居住以轮候公屋。
关于香港中文大学博群社区研究计划学生团队
「博群社区研究计划」由香港中文大学博群全人发展中心举办,是该中心其中一个核心项目;计划让不同学科的学生以团队合作形式,在专责导师指导下深入社区研究各项公共议题。学生研究团队会进行资料搜集、撰写及分析研究报告,并就有关议题提出建议及解决方案,爲社会制订改革蓝图。